7岁时随家人搬迁至龙海石码
洪树德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回忆
就是在滩涂上玩泥巴
也因此,他从小就对泥土有很深的感情
他与漳州也有着深厚德渊源
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,洪树德教授在漳州龙江颂景区与南湖公园各成立一座“洪树德陶瓷艺术馆”,展出他60年陶艺生涯的代表作,也滋润了闽南地区的陶瓷文化,得以传播和发展。 洪树德 1940-2023
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、同安窑珠光青瓷省级非遗传承人,杰出的陶瓷艺术家、教育家洪树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,于2023年1月8日寿终,享年83岁。
洪树德教授总说一句话,“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,但就是这一件事,我这辈子也做不完。”1940年,洪树德出生于厦门同安,7岁时随家人搬迁至龙海石码,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回忆,就是在滩涂上玩泥巴,也因此,他从小就对泥土有很深的感情。
出于对泥巴的喜欢,他考取了厦门工艺美术学校(今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),选择了雕塑专业,师从周荷生(班主任)、施胜杰、蔡清艺等,都是对他今后的陶艺创作和理念产生深远影响的恩师。1963年从艺校毕业后,洪树德服从党的号召到德化第二瓷厂,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,对陶瓷各个制作工艺都有深入的研究,对各种泥料配方、釉料配方、烧制手法都了然于心。领导曾经想提携他到办公室,他说“你想用我还是爱我,若用我,我到办公室,若是爱我,请让我留在车间,我喜欢和泥土亲密接触。
1976年,洪树德重新调回母校任教,82年学校招收了第一批陶瓷科学生,当时教授的专业课程有造型、陶瓷工艺、釉料与刻划花等。除了平常在学校上课,他还经常带学生们到工厂实习制作,比如82年带学生下厂制作鼓浪屿校区的浅浮雕大壁画,三十余年过去了,虽然颜色有些斑驳,但仍是校区内地标性的存在。
80年代到90年代初,洪树德教授沉迷于釉料之美,先后成功烧制出结晶釉,各色花釉等色彩,填补了福建省在这方面的空白。也是由于这些釉料的成功烧制,省内多地的工厂请他前去支援,包括龙海、诏安、磁灶、安溪、南靖、宁德霞浦等。他说,我很高兴能为福建省的陶瓷发展贡献一点小小的个人力量。
花釉壁画《海底世界》与细节图,制作于1986年
展览于洪树德陶艺展览馆(漳州南湖馆)
90年代,在釉料研究到一定阶段后,洪树德教授又开始玩泥土,揉捏拍打,任凭泥土在指尖幻化,与钱如珍老师夫妻一起创作出一批独具风格的陶瓷作品。这段时间的作品基本都不上釉,还原泥土最本真的颜色和肌理,也找寻一种新的雕塑方式,从偶然到必然。他们的作品《石娘》,获得了1994年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。
洪树德 钱如珍 《石娘》 1994年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
2000年退休后,洪树德教授还是保持每天与泥土亲密接触,也不断对陶瓷的新领域进行探索。创办了工厂,设计制作了很多原创茶器、花器、香器等产品出口销售。也是在90年代末期,洪教授探访了两个闽南地区失传古陶瓷窑口,同安窑珠光青瓷与漳州窑素三彩,在工作之余,他默默研究两个窑口的土釉配方,反复观察手中的古窑碎瓷片,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,经过千百次的尝试,历经20余年,最终成功将两个窑口的古陶瓷复原出来,并融入现代审美,在器型与釉色上都加以创新,将民窑古瓷做出官窑品质。在2012年与2017年,“同安汀溪窑珠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”和“漳州窑瓷器烧制技艺(素三彩烧制技艺)”陆续获得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称号。
在洪树德60余年的陶瓷生涯中,他的创作风格也在不断改变,探索陶瓷材料的无限可能性,留下了无数的精湛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洪教授认为,陶瓷是不仅是艺术,更是一门科学,虽然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,专注于陶瓷,但还是觉得做不完。洪老师为人十分谦逊,低调,即便这一生荣誉与获奖无数,他始终对不熟悉的陶瓷种类充满好奇,也十分敬佩同行业的其他老师。每当有人称呼他为洪大师,他总要纠正说,我就是一个老师不是大师,顶多算大师的评委。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,洪树德教授在龙江颂景区与南湖公园各成立一座“洪树德陶瓷艺术馆”,展出他60年陶艺生涯的代表作,也滋润了闽南地区的陶瓷文化,得以传播和发展。
2022年,洪树德教授还在伤病的恢复期,毅然加入福建省扶持的援疆项目,远赴新疆昌吉州考察当地的土矿资源和古窑址,收集周边各种土料,带回福建研究试验,已烧制出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疆陶瓷样品,将他生命中最后8个月的时间,奉献给文化润疆项目。
洪树德教授作为杰出的陶瓷艺术家,他的逝世无疑是我国陶瓷艺术界、非遗文化界难以估量的损失!他对陶瓷艺术纯粹的热爱,低调与执着,包容与超凡的艺术心境,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!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洪树德教授!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!
洪树德 《龙凤鸣翠壶》 材质:瓷
此壶装入液体后摇晃可发出风鸣之声
烧制难度极高
来源:洪氏为器本期编辑:李伟 高丽君值班主任:林堃